焊瘤是正常焊缝外多余的焊接金属,我们在进行方矩管焊接时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焊瘤:
(一)仰焊焊瘤
仰焊部位的焊瘤均产生在正面。这是因为,焊接电流较大,焊条在方矩管坡口边缘两侧的运条速度太快,而在中间较慢,并且运条幅度较小时,使中间的熔化金属温度过高,降低熔池结晶速度,由自重引起铁水下坠而产生焊瘤。另外焊接电弧过长,使焊件温度升高亦促使焊瘤的形成。
要避免产生此问题需要严格控制熔池温度,选用较平焊小10%-15%的电流。焊条左右摆动应中间走快些,两边稍慢些,在两侧边缘并有稍停留的时间。在进行根焊时,要注意熔池温度,密切关注熔池形状,如有下坠迹象应立即灭弧。让熔池温度下降后再引弧焊接。
(二)平焊焊瘤
在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平焊中,根焊焊接时,由于熔池温度过高而烧穿,使熔化铁水下坠在焊缝背面而产生焊瘤。这种焊瘤对长输管道的通球扫线工序危害极大,甚至造成卡球现象。
为了避免方矩管出现平焊焊瘤,我们要控制熔池温度不要过高,选择适当焊接电流。当发现熔池水平位置突然下降,表示已烧穿,此时应立即灭弧。有经验的焊工能在熔池即将下降前的时刻,发现马上要烧穿出焊瘤而采取灭弧。这个时刻的重要标志,就是此时熔池向外喷射小火星较多。
(三)立焊焊瘤
在方矩管立焊操作过程中,焊缝的背面和正面都易产生焊瘤。背面焊瘤主要由于熔池温度过高,焊接时焊条伸入过深,熔化金属流向背面过多所致;正面和背面焊瘤除熔池温度过高引起外,焊条角度不当和运条速度过慢也是造成焊瘤的主要原因。
此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选用合适的焊接规范,焊缝间隙不宜偏大,焊接电流比平时稍小8%至10%。同时严格控制熔池温度,必要时可采用挑弧、灭弧来降温。严格控制熔池形状,以纵向椭圆形为好。要实现这种熔池形状,在运条时采用左右摆动,两边稍慢、中间快些,在熔池温度较高时,熔池下部出现小鼓肚,可利用左右斜拉式运条方式,降低熔池温度。 |